策略聯盟型態對公司創新績效的影響-以研發能力為調節變項
趙雨潔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蘇建彰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關鍵字:策略聯盟型態、研發能力、創新績效、專利權
摘要本研究根據資源基礎理論(Barney, 1991)與動態能力觀點(Teece et al., 1997),探討策略聯盟型態與公司研發能力對公司創新績效的影響。主要研究對象為2012年至2014年間台灣上市上櫃半導體、光電與電腦周邊產業高科技公司為主要研究樣本,以研發能力為調節變項,把聯盟型態分為價值活動導向(研發聯盟、行銷聯盟)、聯盟裡成員多寡(一對一聯盟、一對多聯盟)與是否有參與國際聯盟來探討聯盟型態對創新績效之間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1)一對多聯盟對於公司創新績效有正向顯著影響;(2)國際聯盟對於公司創新績效有正向顯著影響;(3)公司研發能力對於「研發聯盟與公司創新績效之關係」具有正向調節效果,亦即研發能力較強時,進行研發聯盟對公司創新績效有正向顯著影響;(4)公司研發能力對於「行銷聯盟與公司創新績效之關係」具有正向調節效果,亦即研發能力較強時,進行行銷聯盟對公司創新績效有正向顯著影響。
網路口碑一致性對購後失調之影響:產品類型與消費價值之調節效果
陳佳誼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呂亭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關鍵字:網路口碑、購後失調、產品類型、消費價值
摘要消費者在購物後會搜尋資訊以降低購後失調,而所搜尋到的口碑通常會呈現高度不一致。然而,過去的文獻發現消費者對於不一致的網路口碑會有不同的反應。部分研究發現,因人們對於負面訊息的重視程度較高,不一致的網路口碑會降低其對於產品的評價而造成較高的購後失調;相反的,其他研究則發現,不一致的網路口碑則可提高訊息的可信度及產品的有利性而減少購後失調。為了解決過去研究中兩種不同的主張,本研究提出,網路口碑與購後失調之間的關係會受到產品類型及消費價值所影響。為了驗證研究假說,本研究進行了一個2(網路口碑一致性:高vs.低) ×2(產品類型:搜尋vs.經驗) ×2(消費價值:享樂vs.功能)的組間實驗設計。實驗的結果顯示,在產品類型為搜尋品的條件下,不一致的網路口碑,會增加功能消費的購後失調;另一方面,在產品類型為經驗品的條件下,無論是享樂或功能消費,網路口碑不一致都會增加購後失調,且此關係在功能消費時比享樂消費時更強。
產業價值活動的選擇與關鍵成功因素
謝惠元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
林念穎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關鍵字:糕餅產業、產業價值活動、平衡計分卡、關鍵成功因素
摘要台灣傳統產業面對社會結構與人文風俗習慣等產業環境之變化影響下,將會面臨轉型壓力,在產業價值活動的選擇與關鍵成功因素的改變上,本研究採平衡計分卡做為關鍵成功因素之理論依據,對產、官、學三方共20位專家為研究對象,透過層級分析法分析糕餅產業的價值活動與關鍵成功因素,發現在糕餅產業價值活動中,最重要的是行銷與通路活動(33.1%),第二重要的是食材開發活動(27.3%),第三重要的是糕餅製造活動(23.2%),最後則是使用者活動(16.5%)。
在食材開發活動之下需具備的能力是內部流程構面(33.0%)及學習與成長構面(28.8%),所應聚焦之關鍵成功因素為加強食品安全、顯著的品牌印象、品質監控之管理、作業流程標準化、產品定位及型態、創新與知識管理共6項。在糕餅製造活動之下需具備的能力是內部流程構面(33.3%)及顧客構面(25.6%),所應聚焦之關鍵成功因素為提升市場成長率、風險因應之快速與正確性、加強食品安全、品質監控之管理、作業流程之標準化、創新與知識管理共6項。在行銷與通路活動之下需具備的能力是顧客構面(37.0%)及內部流程構面(24.4%),所應聚焦之關鍵成功因素為提升市場成長率、加強食品安全、顯著的品牌印象、品質監控之管理、創新與知識管理共5項。在使用者活動之下需具備的能力是顧客構面(41.7%),所應聚焦之關鍵成功因素為提升市場成長率、加強食品安全、顯著的品牌印象、品質監控之管理、創新與知識管理共5項。
建議糕餅業者除了重視推廣產品及維持品牌形象的行銷手法外,在實質上應就消費者目前所重視的食品安全上多加用心,去開發與尋找品質安全可靠的原物料。且在各個活動的能力及關鍵因素上的配合需維持一致性。隨著不同階段的社會需求變化,公司不能只是聚焦於同一種經營方向,應該重組與利用關鍵成功因素,去創造新的經營模式,才能使公司永續經營與成長。
你的策略中有故事嗎?以知識分類學觀點探討策略故事類型之研究
蔡展維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陳信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關鍵字:策略管理、策略故事、知識分類學
摘要策略故事起源於2010年起我們所做的一系列有關策略變化的研究,強調不同時期之策略手段間獨特且緊密的關係亦是一種策略,也是企業重要的競爭優勢來源。而我們過去的研究主要是從策略故事本質、浮現過程及應用三個方面來嘗試建構理論的一般性,對於實務上的應用較缺乏探討。
因此本研究透過知識分類學觀點,歸納策略故事之共同要素,從中粹取出發展脈絡合理性與發展手段多樣性做為分類架構之分類基準,並將十七個個案依照準則放入矩陣分類架構中,並推導出四種策略故事之類型,傳統專注、積極專注、積極跨界、傳統跨界。我們期望透過策略故事類型之建立,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在建構其獨特的策略故事時可以有著更清楚的思考邏輯來做為未來企業決策之依據,乃至於以哲學的角度做為企業經營依循之圭臬。
鴻海併購夏普簽約前後對蘋果概念股之影響:以事件研究法分析
陳宗豪
樹德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
許文駿
樹德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士
關鍵字:鴻海,事件研究法,異常報酬,橫斷面分析,蘋果概念股
摘要全球經濟及投資環境轉變極大,造就面板產業一片低迷,而夏普因為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再加上台灣、中國大陸、南韓的液晶面板產業興起,競爭越演越烈,導致夏普較沒有價格談判的優勢,但由於夏普的品牌及技術不僅將能提供鴻海的大客戶-蘋果,有更多廣泛的零件應用,因此鴻海夏普合併對於未來將會有更重要性的突破與提升。本研究,以事件研究法分析鴻夏戀對蘋果概念股之影響。
本研究以蘋果概念股作為研究對象,以傳出簽約、夏普鉅額虧損、入股及簽約後為事件日,股價資料涵蓋範圍自 2012 年 03 月 27 日至 2016 年 04 月 02 日。樣本公司之選擇係由分析師報告,並佐以公開新聞資訊作為蘋果概念股之篩選,本研究篩選後共計 14 家企業為蘋果概念股。
實證結果發現鴻海與夏普簽約前後四個事件日之股價有異常報酬率之現象。簽約日之後過一個月橫斷面統計量(累積)CAR曲線在第14天後顯著下降,驗證中時電子報報導投資人普遍擔心雙方的企業文化不同;第二個事件日-鉅額虧損事件,我們觀察到就在鉅額虧損事件日爆發後9天後,可明顯看出橫斷面統計量(累積)走向從負值持續攀升到正值。因為市場普遍不看好這項重大併購案,認為鴻海在得知巨額虧損後,兩家公司並不會再有進一步合作意圖,因此鴻海股價開始呈現慶祝行情。第三個事件日-夏普與鴻海簽約,我們發現到(累積)異常報酬率CAR依然呈現負值趨勢,但是可以看出13天後投資人對此項併購案信心有慢慢回升,儘管擔心,但相信鴻海能跨越障礙,帶領夏普展現不一樣的風貌。
建築業之產業行為之理性研究
謝惠元
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
蘇盈菱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士
陳奕瑄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士
廖怡婷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士
洪子婷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士
關鍵字:建築業、建商行為、集體不理性、超額產能
摘要建築業受外在環境因素之影響其行為,但有些行為並不一定具理性,而造成一些與預期相反之現象,如空屋多但價格不跌、或空屋多但持續興建等等現象。本研究以產業結構理論為基礎對建築業行為進行探討,針對建商行為進行研究,選取臺灣20個縣市自2006年至2015年共計200個觀察值採Pooled Cross-Sectional Time Series進行線性迴歸及二階段最小平方法進行分析。實證結果發現建築行為有集體不理性之現象,且建商行為受總體因素及事件的影響明顯;消費者也出現需求面集體不理性行為。整體而言,房地產或建築業會回歸基本面,重視住宅的價值或差異化。本研究建議建商可透過動態的環境分析,來避免產生集體不理性的行為,並對老舊房屋開放都市更新計畫,以符合市場需求,並建議消費者根據環境動態與產業結構的綜合分析,避免從眾效應的不理性行為產生。
併購動機與併購類型對併購績效的影響─以台灣電子工業之併購事件為例
趙雨潔
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
黃翰歆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
溫佩吟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士
陳培馨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士
張巧筠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士
邱慧雯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士
關鍵字:併購動機 併購類型 併購績效
摘要主要探討台灣高科技產業的併購動機及併購類型對併購績效的影響,研究樣本為台灣地區上市櫃電子工業及其子公司之併購案件,使用之數據資料取自於台灣經濟新報併購交易資料庫及公開資訊觀測站,以2008年至2011年為研究期間。依照過去相關文獻提出本研究之範疇、方法與論點,進而建立研究設計,再經由蒐集資料、整理樣本後進行實證與分析,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
美國股市四大指數之股價報酬率與技術指標互動結構之研究-以矩陣自我迴歸模式之應用
張宮熊
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栢添治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
關鍵字:瓊工業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史坦普500指數、費城半導體指數、技術指標、矩陣自我迴歸模型(VAR)、灰色預測模型GM(1,1)
摘要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美國四大指數,分別為道瓊工業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史坦普500指數與費城半導體指數,研究期間為2010年至2016年,先收集股價資料並自行整理技術指標,並加入灰色矩陣模型,把原始資料進行白化,再使用白化前後資料,進行ADF單根檢定檢驗是否為穩定序列,再進行Granger因果關係檢定及矩陣自我迴歸模型(VAR),探討股價報酬率與技術指標間的因果關係及互動結構關係。
白化前後股價報酬率與技術指標確實有存在因果關係,但經過白化過後資料會出現更多的因果關係,而白化前後股價報酬率與技術指標也確實有存在互動結構,因此本研究結果發現,技術指標在美國股市中也是可以預測股價的,因此美國股市不屬於弱式效率市場假說。